越野賽讓賽事按下暫停鍵 誰能說服地方政府接受監管
21條鮮活的生命已陸續得到賠償,但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給整個中國體育界帶來的震動、反思、整改和自我完善才剛剛開始…
內容導覽: 馬拉松,甘肅白銀,地方政府,白銀市,馬拉松,甘肅省
21條鮮活的生命已陸續得到賠償,但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給整個中國體育界帶來的震動、反思、整改和自我完善才剛剛開始。
繼5月23日夜國家體育總局連夜召開“全國體育系統加強賽事安全管理工作會議”後,5月26日,國家體育總局召開“全國體育系統賽事監管工作專題會議”,要求全國體育系統加強對體育賽事的監督管理,對缺位、缺項的漏洞要及時完善,切實做好體育賽事的風險防範化解工作。

據體育大生意瞭解,5月23日的賽事安全會議後,體育總局下屬各運動中心、全國單項體育協會、各省市體育局均開始整理自己的賽事清單,籌劃賽事風險的熔斷機制。多個地市在傳達會議精神時均強調,要對那些原計劃在今年“七一”、“十一”前後舉辦的各類賽事活動重點排查。隨後,全國多地的馬拉松、越野賽、自行車、登山、攀巖、搏擊、潛水等戶外賽事紛紛宣佈推遲或取消。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後續會有更多的各類賽事將自糾自查、主動緩辦。
如果說安全會議只是讓很多賽事短期內暫緩舉辦,那麼,賽事監管會議則旨在研究在賽事審批權取消後體育部門監管職能治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換言之,這有望從長遠角度根治當前的賽事魚龍混雜、體育協會權力交叉導致監管不力、地方體育部門在賽事舉辦中靠邊站的危險局面。
當然,這將在事實上收緊社會舉辦體育賽事的市場準入門檻。這意味著,自2014年體育賽事取消審批權後那種瘋狂擴張、野蠻生長的體育辦賽熱度將大幅降溫,行業將面臨嚴加整頓。短期內,這兩場會議或許對體育產業而言是個利空,但長遠而言,這有望讓體育賽事填補監管漏洞、化解安全風險、提升賽事品質,這是中國體育賽事無法省略、必須經歷的自我完善階段。只是,這種自我完善卻是以21條鮮活生命的猝然逝去為代價,這教訓何其慘痛。
甘肅此前已針對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成立了專項調查組,相信不日會對事故原因有一個全面系統、客觀公允的調查結論,而社會各界關於賽事實操層面的諸多漏洞和低級錯誤也有一些公論,天災人禍之爭的答案必將水落石出。拋開賽事運營層面的細節問題,單從體育賽事監管的角度而言,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給整個體育界敲響了兩大警鐘:
第一、當地方政府成為賽事主辦方時,賽事監管形同虛設。在體育行政審批權被取消後,體育部門其實對賽事還負有監管職責,但當地方政府主辦比賽時,無論是地方體育局還是相關體育協會,其無法行使監管職責。面對這一困境,體育賽事監管如何落實?
第二、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多項目綜合性耐力賽事出現,由於全國單項體育協會彼此之間管轄範疇出現交叉地帶,進而導致出現監管漏洞甚至監管空白。
以此番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為例,乍一看名字,這是一場馬拉松賽事,但實則又與常規的42.195公里的城市馬拉松大相徑庭,這種百公里越野賽在事實上是一種超長距離的極限耐力運動。在我國,中國田協主管馬拉松運動,而與此同時,中國登山協會也管理山地馬拉松運動。此外,中國極限運動協會近年來也開始實體化,其旗下則有戶外運動委員會和森林極限運動委員會,也在嘗試管理一些戶外極限運動。
所以,越野跑長期以來到底該如何歸口,很難有一個清晰的界定。自然,關於越野跑的賽事管理準則和舉辦賽事的組織標準也無人出面編寫。直到2021年4月,中國田協會才在《中國馬拉松管理文件彙編(2021)目錄》將越野賽的組織標準首次單列出來。
一項綜合性的賽事運動牽涉到多家單項體育協會而導致無法準確歸口,這種現象並非越野賽一個個案。綜合格鬥(MMA)這項新興運動雖然目前在中國掛靠到了中國拳擊協會旗下,但很多業內人士一直呼籲,其更接近中國武術,理應由中國武協來分管。正是由於歸口關係比較微妙,所以中國對於MMA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具體管理準則。
當然,監管職權如何分配,在體育系統內部可以由體育總局自行協調。但體育賽事的監管如何落地,則非體育系統一家力量就可辦到。而在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這場堪稱是中國體育史上最慘痛之一的事故發生後,終於,體育行業之外的人士尤其是那些熱衷舉辦比賽但忽略或抗拒體育監管的地方政府、文旅局官員們,意識到了體育監管的重要性、必要性。只是,形成這一共識的代價何其巨大。而且想要真正從落實體育賽事的監管,就目前來看,除了提高立法層次外,別無他法。
眾所周知,2014年9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最大限度為體育賽事鬆綁。隨後,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國發46號文”),進一步明文規定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
誠然,取消體育部門的賽事審批權徹底點燃了全社會的辦賽熱情,體育賽事猶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皆是。其中,最受資本追捧、最具市場活力、舉辦場次最多的兩類賽事就是馬拉松和搏擊格鬥賽事。馬拉松和搏擊賽事也分別代表著兩種運營邏輯,社會資本看重賽事觀賞性,所以頻頻投資社會機構主辦的搏擊格鬥賽事,而馬拉松賽事的最大擁躉則是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往往親自上陣主辦比賽,箇中考慮和辦賽邏輯同樣非常直觀。
地方政府認為,舉辦馬拉松比賽不僅能迅速提高城市知名度,而且還能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城市旅遊業發展,馬拉松正在成為一種以賽事為媒介,推動舉辦地體育、旅遊、娛樂、餐飲住宿、交通等多種產業融合升級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而且馬拉松賽事的參賽選手不僅不需要賽事主辦方負擔出場費,反而還要繳納報名費,進而拉動當地的體育旅遊產業,這讓很多經濟並不發達的城市也具備了舉辦賽事的實力。同時,舉辦馬拉松賽事也是貫徹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的舉措。基於多種利好,各地政府不約而同均開始舉辦馬拉松賽事,甚至不介意給承辦公司一筆不小的賽事補助費用。
正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馬拉松賽事開始呈現井噴態勢。2015年全國只有134場比賽,而2019年中國田協統計的馬拉松賽事已增至1828場。相比之下,單靠社會資本投資的搏擊賽事則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雖然早在2015年就達到了峰值,當時全國有直播平臺的知名搏擊賽事有60家,幾乎每個週末都有一場直播賽事,但隨著2018年體育投融資行業進入了資本寒冬,大量搏擊賽事被迫停辦、銷聲匿跡,只留下一地雞毛。
正如上文所言,在體育行政審批權被取消後,搏擊和馬拉松成為舉辦場次最多的兩類賽事,但與此同時,恰恰也是這兩類賽事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監管真空、野蠻生長的混亂情形出現得最頻繁,生命安全等問題也最為常見。馬拉松選手猝死、假大師約架自我炒作、大學生初學格鬥參加MMA比賽身亡……這些事件每次發生都會撩撥社會大眾的神經,上升成為輿情事件。
正是鑑於在取消賽事審批權後很多社會賽事缺乏監管進而導致亂象叢生,所以,體育總局自2015年先後制定了《體育賽事管理辦法》、《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體育賽場行為的若干意見》、《體育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若干意見》等規範性文件,意在加強對賽事的賽中和賽後監督、管理、服務。而針對專業門檻較高、安全問題頻發的馬拉松和武術搏擊兩個賽事領域,體育總局還專門在2017年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馬拉松賽事監督管理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
由於武術搏擊賽事的舉辦方多是社會機構,面對體育總局的發文,行業亂局很快就收斂很多。但馬拉松賽事的主辦方多是地方政府,往往書記、市長親自擔任組委會主任,體育總局的監管文件並未得到有效落實。如你所見,這些文件均是部委級別出臺的規範性文件,法律效力層次低、影響和約束力不足,自然很難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
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中,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的約束力從大到小依次排列,而體育總局出臺的這些《意見》都是法律效力層次最低的規範性文件。下發到地方後,往往也只有地方體育局代表所在地政府認真研讀學習一番罷了。
但問題是,當地方政府親自掛牌主辦馬拉松賽事時,地方體育局和相關體育協會不僅無權監管,甚至有時還會被參與程度更深入的公安、消防、醫療、旅遊、環保等部門擠出組委會名單。面對這種困局,任憑體育總局頻頻發文,監管根本無法落到實處。哪怕偶爾會出現選手猝死,也未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震動,自然也很難觸動那些地方一把手們。所以,長期以來,呼籲加強體育賽事監管的聲音只停留在體育行業之內。
如今,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導致21人死亡,舉世震動,萬眾聲討,高層過問,中外矚目,甘肅白銀的地方政府淪為眾矢之的,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心有慼慼。當此之際,全社會終於形成了要加強體育賽事監管的共識。體育總局此時召開“全國體育系統賽事監管工作專題會議”,重提加強對體育賽事的監督管理一事,無疑也是治理體育賽事魚龍混雜的一劑良藥。
鑑於體育系統目前的規範性文件法律效力層次太低,想要真正讓體育監管落到實處、壓實責任,唯有提高體育賽事監管的立法級別,推動全國人大出臺相關法律,或由國務院制訂相關行政法規,方可真正長久根治體育賽事監管無力的頑疾。如此一來,地方政府也必須相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從而真正讓體育賽事監管落到實處。用一樁慘案喚醒全社會對體育監管漏洞的關注,推動體育賽事監管規則真正落地,這或許是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這樁悲劇給行業留下唯一的寶貴遺產。
(體育大生意)
關鍵字: 馬拉松 甘肅白銀 地方政府 白銀市 馬拉松 甘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