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組委介紹低碳管理成果 海綿場館節蓄並舉

5月26日,北京冬奧組委圍繞低碳冬奧主題召開新聞發佈會,對低碳場館建設、低碳能源應用、清潔能源車輛應用等工作內容進行了介紹…

內容導覽: 能耗,碳排放,北京冬奧會

5月26日,北京冬奧組委圍繞低碳冬奧主題召開新聞發佈會,對低碳場館建設、低碳能源應用、清潔能源車輛應用等工作內容進行了介紹。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介紹,場館建設和能源供應是成功舉辦奧運會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碳排放控制的重點領域。北京冬奧會所有新建室內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既有場館通過節能改造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

新浪体育 李欣摄
新浪体育 李欣摄

一是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辦賽。北京冬奧會充分利用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首都體育館等夏奧場館,並應用最新科技成果,因地制宜,通過改造,創造性地實現了“水冰轉換”、“陸冰轉換”,成為了北京冬奧會冰上場館。這既減少了賽事碳排放,又為賽後多項目廣泛應用、多業態經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場館建設滿足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所有新建室內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既有場館通過節能改造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同時,針對雪上場館的綠建設計問題,我們創新性的制定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破解冬奧難題。該標準是我國首個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填補了國內、國際相關標準的空白,同時也是京津冀協調發展的一個實踐事例。該標準也將是北京冬奧會在規劃建設領域中的一項重要的奧運遺產,將對我國今後雪上場館建設具有先進的節能低碳的指導意義。2022年北京冬奧會全部新建雪上場館均滿足綠色雪上運動場館三星級標準要求。截至目前,已有7個新建雪上場館獲得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三星級證書;6個新建場館獲得了綠色建築評價三星級證書;2個改造場館獲得了綠建二星級證書,其餘2個場館(群)綠建星級評定工作正在進行中。

三是採用二氧化碳製冷劑。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五棵松冰球訓練館等4個冰上場館在冬奧會歷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潔、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不僅減少了傳統製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而且大幅降低製冷系統能耗,與傳統制冷方式相比,可實現節能30%以上。以國家速滑館為例,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不僅使場館碳排放趨近於零,而且將場地冰面溫差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為運動員提供更優質的比賽場地,和傳統制冷技術相比,能效可以提升20%以上,並且製冷過程中產生的高品質餘熱可以回收利用,用於運動員生活熱水、冰面維護澆冰等。

四是建設超低能耗低碳示範工程。採用超低能耗技術,建設“被動房”,提高了建築物能效水平,發揮冬奧會的引領示範作用。北京冬奧村綜合診所建成超低能耗建築示範工程1140平方米,通過高效的保溫或無熱橋設計,提高建築物的氣密性,建築物綜合節能率達到51%。五棵松冰球訓練館建成面積38400平方米,是全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築,並首次在冰場區域採用溶液除溼機組,節能率達77.1%。延慶冬奧村居住組團六建成面積10731平方米,也廣泛採用了超低能耗技術。

五是源頭削減循環利用。各場館都對施工材料用量進行了優化設計,儘量減少不可循環材料如混凝土的使用,並優先使用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材料。比如國家速滑館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模擬技術,以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的設計,建成了全球最“扁”的橢圓索網結構屋頂,以此減少玻璃幕牆面積4800平方米,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頂的1/4,同時減少了室內空間以及由此帶來的能源消耗5%。該場館的拼裝胎架從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等建設項目週轉使用,預製看臺板使用廢舊樁頭粉碎製成的再生骨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國家體育館和國家游泳中心的運動員更衣間由集裝箱改造而成,賽後可以無痕移除或作為場館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再利用。

六是能耗管控智能減排。國家速滑館、國家游泳中心、主媒體中心、五棵松冰球訓練館等多數場館均設立了能源管控中心,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對場館內的水、電、氣、熱等能耗數據進行實時採集、記錄和分析,實現可視化、智慧化的建築能耗和碳排放監測管理。

七是海綿場館節蓄並舉。各場館都採取了多種節水措施,如使用節水器具、優先採用非傳統水源。以“滲、滯、蓄、淨、用、排”為核心的“海綿”設計在三個賽區都得到了落實,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國家速滑館、主媒體中心等場館通過建設下凹式綠地、設置雨水收集池等方式,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後用於綠化澆灌、景觀水景等。延慶和張家口賽區的裸露地面,經過土石植被處理,使地表水、雨水、融雪水入滲、滯流,減緩了水土流失。在造雪用水管理方面,延慶和張家口賽區都採用了智能化造雪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精準投放,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關鍵字: 能耗 碳排放 北京冬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