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評:泳壇名將頭疼的體測 20年前就折騰中國足球了
原因在於,此次比賽規定,預賽成績前16名選手中,取體能成績前八名選手進入決賽,而這幾位名將的體測成績沒有過關。在今年的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中,引入了基礎體能測試… – 中國足球新聞
內容導覽: 中國足球新聞,中國,國家隊,游泳,國家隊,中國,國安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 朱康琪
9月底,中國游泳名將傅園慧在國內一項游泳預選賽中拿下第一的成績,但卻無緣決賽。
除此之外,餘賀新、王簡嘉禾、於靜瑤、方喆等泳壇名將,也被擋在決賽門外。


原因在於,此次比賽規定,預賽成績前16名選手中,取體能成績前八名選手進入決賽,而這幾位名將的體測成績沒有過關。

許多網友難以理解,為何體測成績比游泳成績更重要?

“照這麼說,是不是下棋比賽前,也得跑個長跑?”
說這話的網友可能不知道,還真要。
在今年的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中,引入了基礎體能測試。
一位位象棋名手需要完成100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等項目。
中國足協在1994年職業聯賽成立之後,每個賽季前都會對球員進行統一的體測。
其中,包括有一項攔住了無數球員的項目——12分鐘跑。
內容很簡單,就在限時12分鐘下,看球員能跑多遠。
在測試地點是高原海埂的情況下,完成3100米才及格。
即使這項內容及格,還需要進行5×25米折返跑,通過後才能獲得參賽資格。
當然,如果能在12分鐘跑中完成3300米,可以免測直升。

然而,能跨過這條門檻的球員,並不多。
如果成績低於2900米,甚至沒有補測機會,直接取消參賽資格。
2900米,也被當時的球員們稱之為“生死線”。
單純的數字羅列難以表達出這條標準難度。
總有人覺得,這不過就是一個“滑鏟”的事。
“12分鐘跑”由“有氧運動之父”肯尼斯•庫珀博士提出。
按照成績標準,30歲以下男子,能完成2800米就屬於“非常優秀”,超過3000米則為“頂尖水平”。
更何況,這場測試還設置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昆明海埂基地。

就連許多國腳,都被這道門檻攔住了。

1994年,入選國家隊的前國安球員李紅軍就栽在了這個項目上,最終失去了參加當年甲A聯賽的機會。
測試後他與施拉普納抱頭痛哭的畫面,成為了當時的頭條新聞。
20多年後,李紅軍在一款節目上回憶這段經歷時,仍然唏噓不已。
“當時我們也是國家隊的,可能心理上感覺(體測對)國家隊的人不是那麼嚴格。”
他向主持人承認,當時自己確實有僥倖心理。
同年,前國家隊球員、現中國足協副主席高洪波為了逃避12分鐘跑,直接轉會新加坡聯賽效力了一年。

之後,他回到國安效力,在田徑教練幫助下才勉強通過了體測,從而進入甲A聯賽,最終奪得銀靴獎。
為何足協要設置這項嚴格的體測?
用他們的話說,當時的球員體質真的太差了,有些球員連半場都跑不了。
於是,12分鐘跑被引入了,最開始還是在平原地區測試。
原中國足球協會專職副主席兼祕書長王俊生,在退休後出版的一本書裡,描繪了當時的“慘狀”。
“約400名甲A甲B球員在廣州重慶參加測驗,近1/4沒過關。這撥球員體能太差了,比我們十年前還差得遠。”
“跑過關者很多躺倒在地,痛苦地喘、呻吟,臉上是豆大的汗珠。沒過關100多人,多人因用力過猛,身體不適,早飯全噴出來了,慘不忍睹。”
當然,也有球員能輕鬆通過體測,如國安傳奇外援卡西亞諾。
據說,當年他在一次體測前剛剛坐飛機抵達中國,連時差都沒倒就輕鬆過關。
那些年的測試中,他經常能跑出整個海埂的最好成績,留下了不少紀錄。
直至2000年,12分鐘跑依舊是所有球員“怨聲載道”的項目,但通過率明顯高出了不少。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共252名球員報名參加體測,236人最終通過,只有16人沒有達到及格標準。

然而,這項旨在提高球員體能的安排,引來了不少批評。
一位老資格的國產教練就吐槽過:“這一跑,隊員們四、五天大腿肌肉都疼,射門時抬不起腿,戰術訓練受到很大影響。”
前四川全興主帥米羅西在當年接受採訪時,也抨擊了這項體測制度。
“很多球員過不了體測,甚至許多世界強隊的國家隊球員都不行。”
“儘管按照中國足協的標準,他們可能踢不上球,但他們依舊是優秀的球員,依舊可以在場上如魚得水。如果你們再這樣做,將會喪失更多優秀的球員。”
那麼,體測不過關的球員,會影響球場表現麼?

當年年僅20歲就升上國安一線隊的楊璞表示,“有些球員在場上,他就能進球,能帶球跑很長的距離,但你單獨讓他去跑12分鐘,他可能就不行了。”
2003年,中國足協改用YOYO體測代替12分鐘跑。
之所以替換,是因為YOYO體測對球員提出的要求,與實際球賽中的真實情況更加貼近。
更何況,球員們對12分鐘跑的怨言真的很大。
YOYO測試要求球員在相距20米的兩個標誌物之間,以不斷增加的速度進行帶有間歇的折返跑。
不斷增加的跑速,則由預先錄製在錄音帶上的聲音信號來控制,當球員兩次未跟上既定速度後,測試終止,計算成績。
要知道,12分鐘跑只是勻速跑,而YOYO測試可以模擬比賽中頻繁出現的加速、減速、急停、轉身等動作,明顯更加科學。

體測方式更合理了,但前國腳李毅與汪強依舊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YOYO體測對每傢俱樂部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李毅說,“因為畢竟到了春訓的時候,一半的精力和時間都要投放到YOYO上。”
“對於體能困難戶來說還要單獨加練,對於全隊的技戰術演練和磨合存在很大的影響。”
李毅覺得,激勵球員鍛鍊體能沒毛病,但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
汪強則認為,球員的日常訓練強度高於YOYO測試,只要平時球員訓練到位,這項體測完全沒必要。
更何況,對於一般身體條件好的球員,本就能輕鬆通關。
“YOYO體測對於一般身體條件好的球員來說,這根本就不算是一個測試。作為一名球員,我個人認為踢球要靠腦子和技術,體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名球員連跑都跑不下來,那你還踢什麼球?”
“中國的球員與外國高水平球員相比,體能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在傳接球方面作得就非常差。”
為何足協要推行這樣“行業標準”呢?
2003年的春訓動員大會上,時任足協副主席閻世鐸表示,這是為了改善作風問題。
“中國足球必須要有危機感,所有人必須貫徹三從一大的訓練方案,要從苦字入手,以強化體能和作風為基礎,全面提高中國足球的訓練質量。”
2011年,這項制度實施8年後,中國足協決定將自主權交還給俱樂部。
也就是說,強制體測不復存在,球員們也不會單純因為體測問題被取消參賽資格了。
原因在於,當時許多中國職業運動員的YOYO體測的達標率接近100%,這項測試的意義已經不大。
但對於當年足協實行的體測安排,退役後的國腳楊璞依舊耿耿於懷。
“體測可以作為一個項目,但你絕對不能因為這個東西,去左右一個運動員對於足球的熱愛,更不能用一個測試來決定一個運動員的生死。”
今年3月,中國足協官方發佈通知,要求各級國家隊及職業俱樂部開展“春季大練兵”活動。
YOYO體測與12分鐘跑,均在建議安排的體測內容內。


時隔17年,12分鐘跑再度迴歸。
不過,這項內容只適用於檢測球員身體狀況,成績不再決定球員的參賽資格。

更何況,中國的球員體質早已今非昔比,在9年前就能實現全面達標了。
體測,終於只是一項體測罷了。
只不過,經過十年,中國足球已從亞洲第二,變為亞洲第九了。
關鍵字: 中國足球新聞 中國 國家隊 游泳 國家隊 中國 國安